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蟲蟲來了~ ~ 寄生蟲學

寄生蟲學,應該是大二下(念書念到瘋)我最喜歡的科目了??應該啦

醫學系從七年制改成六年制之後,許多課程都不得不改變,通常排在三年級或四年級的寄生蟲學在慈大就被往前移,改到大二下來上。

說實在話,寶島台灣的寄生蟲病機會被滅光光,而且比起解剖學、生理病理藥理等等大科目,一般醫學生不會把重心放在寄生蟲學,因此寄生蟲就變成考前的狂記,考後忘記。所以現在你問我那些蟲蟲的學名特徵,哈哈,我已經忘記一大半了。╮()

我記的我們寄蟲老師說到;「之前你們學長姐是大四剛剛上完寄生蟲,然後就去考國考,所以寄生蟲的八分都可以到七分以上,阿現在你們二年級就上寄生蟲,等到四年級考國考不就都還給我了= =」我們不的不承認,確實如此,醫學知識太過於龐大,老師們都知道:如果只有期中期末考兩次大考就要把整本厚厚的教科書考完的話,學生一定會受不了,所以必修的科目通常會拆成四次以上的段考。即便如此,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依靠短期記憶來應付。_(┐「ε:)_

那些形形色色的蟲子,各自發展出生存的策略,想進辦法要完成自己的生活史,以量取勝是最常見的戰術,一次產下大量蟲卵,正好體現出那句電影《功夫》裡的名言:「即使你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wwww」千千萬萬個卵只要有一個可以成功孵化,成長,傳宗接代,那麼這隻蟲蟲就可以繼續生存下去,多麼驚人的身存策略。「蟲群永不休止」。此外,一些寄生蟲會有兩個以上的宿主以及中間宿主,有些甚至到三個四個,我記得大一的生物老師丟了一個問題:「為甚麼一些寄生蟲演化出有兩個以上的宿主?」每更換一次宿主,就意味著一次風險:蟲蟲不會飛,而且移動能力也很差,換到新家要克服先宿主的免疫系統攻擊。那為甚麼要大費周章地從原本住的舒舒服服的甲宿主換到完全陌生的乙宿主呢?如果現在住的地方不錯,我們人也不會說要搬家啊?其實道理很簡單,分散宿主就是分散風險,如果今天因為環境因素:像是大瘟疫,導致甲宿主族群大量減少,這著蟲蟲還有大量個體存在乙宿主身上,甚至在丙、丁宿主。分散風險的概念並不是只有人類才知道,大自然演化的力量很早就趨使這些神奇生物發展出這些生存策略。

剛剛說道大家都是在考前才拼命念寄生蟲,但是要在期中期末考之前趕緊把幾十隻寄蟲,從型態、生活史、病理性、治療方法,我還忘了說,蟲蟲本身的學名也要背,學命本身是拉丁文,又臭又長的幾十個字母排列組合,而且我們也不知道正確唸法,都是亂念一通,所以說要把這些學名寄起來可是一大腦力的「摧殘阿」,也因此腦袋靈光的學生們就發展出一些爆笑的記憶口訣了背誦,而些無俚頭的口訣可以說是醫學生在茫茫書海中苦中作樂的寫照( ˘•ω•˘ )
像是:
Paragonimus westermani 衛氏肺吸蟲 (¯¯)
怕辣勾妳妹子/西方美女

Necator americanus 美洲鉤蟲
你看他/美國人呢

Taenia solium  豬肉絛蟲
踢你啊/搜哩

我們的寄蟲老師彭老師也是很有趣,他算是台灣泰斗權威范秉真老師最後一位的學生,口頭禪是:這個還是要注意一下~ 。彭老師原本是在陽明跟北醫教書,照他的說法,是厭倦爭功逐利,還有學術界的明爭暗鬥,所以才到寄蟲老師大缺,有東哈佛之稱的慈大來教寄生蟲啦,哈哈哈哈。不過也是因為慈大就只有這一位寄蟲老師,所以學生們可以跟他混得很熟,常常聽她說一些學校裡的八卦,像是某某獨大學科其實被其他多數學所排擠,畢竟是有錢有權又獨斷,還有某某老師其實並非如大家所想像的風骨清高,老師們之間也是有競爭的wwww。也因為我們學校沒有把寄生蟲學科獨立出來,而是歸在生化學科下面管理,彭老師就常常開玩笑地抱怨學校給的待遇太差,「反正沒差,哪天我真的不想做了,我就飛到對教書去囉~~~」確實對岸在挖腳台灣的專業人才,而且開的薪水是台灣的好幾倍。「我一走你們學弟妹就死定了,因為那些教材,蟲蟲標本、玻片都是我自己的,我一走那些也就跟者一起走囉~~~

你知道位甚麼台灣寄生蟲病一直很少確診病例?一般人會回答因為衛生條件變好,醫療資源進步,等等。但是彭老師給了我們幾個「有創意卻現實」的答案。我們知道偶很多的寄生蟲是藉由水體傳播的或是寄生在水生生物體內,不管事飲用水傳播還是接觸受汙染水鑽入體內,但是因為台灣的河川湖泊汙染太嚴重,以助於這些寄生蟲寄生的魚蝦都死光了,所以寄蟲病非常稀少,「所以環境汙染也可以算是一種防治的手段wwww」;而另外一個答案則是現在的醫生診斷很少會往寄蟲病去想,無非是因為經驗不足,所以最常做的是抽血檢查,但是要找蟲最好的方法是糞便檢查,顯微鏡一看便便裡有蟲卵,就能知道是哪種寄蟲對症下藥「你們就是嫌麻煩所以才都不開糞檢單只開血檢單(指」。以上兩種答案固然好笑,但或許指出了台灣醫療的一些困境,如果哪天向是瘧疾這種寄生蟲疾病捲土重來,我們防的住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