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考上醫學系的反思-2

放完寒假之後,要收心有點困難?

這或許是大多數台灣學生──尤其是大學生的寫照。

十分哀怨。

我在開學前幾天一直有種抗拒感。

為甚麼假期過的這快?為什麼時間不能走慢一點──甚至停止?時間和這世界

當我將思緒聚焦在時間上時,便驚訝的發現:好像隨者自己的成長、年歲漸增,對時間、周遭事物的覺察力大不如前。時間比起我小時後好像加速了(我當然不會有加速世界的brain burst),而以往「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小孩子對世界敏銳的觀察力一點一滴的流失。我感到恐懼和無力。

當初在高中時,懷抱著對高中生來說的偉大夢想(考上醫學系大概也算是)以及我們社會、家人的或多或少的期待。那時,除了努力之外,我沒想過其他的事。不只是只有我,多數以醫科為優先考量的莘莘學子們應該也是如此。當然,還是有極少數的人能夠一邊維持頂尖水準、一邊玩社團、打球,甚至談戀愛高手們。(不過數目十分稀少故不在此討論)

念書唸書再念書,考試有增無減,像我的成績就是接近前面最頂尖3%,但是好像殺不進去最top的那一群,那時,面對的未來是迷茫、是不確定。以如此成績,頂尖國立大學前段科系門票是勝券在握,但是那好像又不是我想要的。東刪西揀後,我剩下的選擇有限,可以說是十分稀少。理工、商管科、法學、設計美術科系皆不再我考慮範圍內(簡言之就是一、二類組已經出局),我偏好自然、生科類,而醫學院或許可以考慮。

經過自己摸索、學校生涯規劃、家人建議,生科在台灣發展趨於飽和,家人希望我未來工作室穩定的,有固定薪水的,例如高中生物老師?但我很清楚我不是教書的料,於是在我層層刪去選後後,出現的三個字──「醫學系」擺在我眼前。(我只剩這個?)

為甚麼?

當時我一古腦兒只想往醫科衝,真的沒考慮太多。專心準備升學。

繁星(無望,因為我不是全校前1%)

應屆學測70級(你說很高阿,抱歉這連醫學系第一階都過不了)。

之後忍痛拚指考,489分,距離醫學系門檻還有20多分。

那是道很高很高的牆。

我在暑假跟爸媽討論志願選填時是紅者眼眶再填的,為什麼?還是差這麼多(這是我當時真心感想)三番兩次討論,我在心裡嘶吼、大喊、我好累,但是我超級不甘心。下定決心重考,到補習班在蹲一年,總算讓我在推甄時就推上慈濟醫科,算是讓家人(尤其是爸媽)不用擔心兒子以後沒飯吃,甚至還可以偶爾跟同事、親戚小小炫耀一番。(這些都是真時發生、也仍在上演的事)。

真的考上醫科後,我反而常常想:「這真的是我要的嗎?」「我到底想要走甚麼路?」面對廣闊無邊的醫學海,我反而卻步了。我大五直屬跟我說:「這個問題你以後再想,因為你才大一。」我想這問題以後再想可能就有點太慢了。

如果我跟爸媽說我要休學嘗試其他出路,天曉得我會不會被他們打死;或是害他們心臟病發。所以在他們面前我鮮少提及,也很少說出自己對未來的看法。(但我是真的覺得如果未來四、五十年工作都在醫院度過,真的好無聊)

我想到之前跟一位長輩對談的話。

她是我老爸的老熟識,在同個村子長大。她是國立頂尖大學生科相關畢業。是那種頭腦好、只要認真做就一定會有豐富回報的「女強人」但是她跟我說自己年輕時沒想太多,就努力念書、工作(別忘了,三十多年前國立頂尖大學生科系是跟醫科一樣難考的)。

畢業後她在台北醫學大學教過解剖學、也在我們學校待過幾個月做研究。之後接過政府(貌似是國科會)的職務,是那種手上有幾十億預算,審核別人提出的計畫再決定要不要撥預算的那種(是不是感覺很厲害?)。後來四十多歲時到德國念博士,還是公費出去的,國家出錢讓她出國念書,夠厲害吧。回國後她發現自己想走中醫,也希望到偏鄉看診,於是前往天津就讀中醫,畢業後到雲南服務。他說這是自己喜歡的,而且到雲南「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也不覺得匱乏。

看似繞了一大圈的人生,其實沒有白費,在念中醫前的歷練成為她的助力,所以她沒有感到後悔。

最後,她跟我說:「你現在或許覺得困惑,也許對未來抱有疑問,但是別忘了,你還一無所有,內在還空空如也(指的是對事務的經驗、歷練)。所以現在就跟著學校課程,然後盡量嘗試吧。這是現在你可以做到的事。」

給對未來有些徬徨的你,期許自己在專注於當下的腳步時,也不忘「just do it!放膽嘗試」在眾多選擇中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